当《书画里的中国》第三季慢直播镜头定格在中山公园北侧河岸,青年艺术家陈威手中的毛笔正蘸着淡墨,在半生熟皮纸上晕开第一笔古柏的轮廓 —— 这幅以故宫午门为远景的写生,不仅复刻了紫禁城西侧的清幽景致,更用传统山水的 “借景” 技法,让社稷坛的百年底蕴与当代写生的细腻观察撞出了温柔的火花。
作为中央美术学院主攻 “山水画造境研究” 的博士,陈威对写生材质的选择从不含糊。此次首幅作品选用半生熟皮纸,而非此前地坛写生的银笺,正是看中其 “单笔即出层次” 的特性:“金笺纸、银笺纸不吃水,难显笔墨的温润,而半生熟皮纸能接住淡墨的晕染,也容得下重墨的提按,像中山公园的古柏与河水,既有筋骨又有柔情。” 纸面喷水,水雾轻覆后,线条少了生涩,多了几分与古柏纹理相融的温润,恰如秋日微风吹过河岸柳树的柔软质感。
这幅画的灵魂,藏在 “借景” 的巧思里。远景稳稳 “借” 来午门的琉璃瓦建筑群,近景是右五分之二区域的古柏与柳树组群,用 “点子画法” 以密集点状笔触概括柳叶,疏密间透出树冠的体积感;中景以淡墨大笔扫过河水,不刻细纹,只留微风拂过的朦胧波纹;远景午门则以浅墨反复提线,墨色轻淡却不失建筑的庄重,避免抢了近景树木的生机。写生不是抄景,是把天地间的‘好关系’挪到纸上。陈威在直播中解释,这种构图延续了他对 “景与意” 的一贯思考,正如他 2023 年获央美优秀毕业创作最高奖的《龙雷》,亦是在绢本上让山水与意境共生,此次则让午门的历史厚重与公园的清幽形成时空对话。
技法的细节里,更藏着对 “平衡” 的拿捏。柳树的刻画上,他让右侧柳树叶丛重色、树干亮色,左侧则反之,用明度反向对比建立画面呼应;古柏的树干以笔腰皴擦出历史痕迹,笔尖勾勒纤细分枝;染水面时,用饱和清水淡墨轻染一遍,让水色与天色相融;建筑屋顶最后以淡墨罩染,弱化细节却强化了空间纵深感。整幅画以灰淡墨为主,重墨仅用于点醒枝梢与建筑轮廓,笔墨圆润而不失苍茫,恰如中山公园的气质 —— 既有皇家园林的余韵,又有市井公园的鲜活。
当这幅午门之景在慢直播中逐渐成型,观众看到的不只是一幅山水画,更是一次传统技法的当代苏醒:借景不是古人的专利,半生熟皮纸的笔墨层次也能承载现代审美,而陈威的笔,正是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。《书画里的中国》与北京时间APP用镜头捕捉每一笔墨的晕开,让 “慢创作” 成为对抗快节奏的良方,也让更多人读懂:山水写生从不是复刻自然,而是用笔墨叩问时光里的文化根脉。
本文采摘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www.entok.com.cn/TV/671.html